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动态
                        友情链接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广东制鞋业未来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浏览人数:2893

                        国际鞋业网11月16日讯,近年来,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连续爆发,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再次将生存能力有待提高的中国中小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方面,国际股市、商品市场在欧债危机阴霾发散,美国经济数据偏差影响公众信心。另一方面,国内物价上涨,人力成本走高,人民币汇率不断走强、政府收紧货币政策,民间资本利率也不断上扬。一直以来,广东制鞋业的发展倍受全球业界关注,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欧洲债务危机波澜暗涌的形势下,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的广东制鞋业正面临著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广东制鞋业未来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出路在哪里?如何从低端市场走向中高端市场,格局如何变化?如何从数量型向品质型、效益型转变,未来如何发展?。

                        广东制鞋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制鞋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现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鞋业、皮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其产量占全国半壁河山,占世界四分之一。

                        世界鞋业看中国,中国鞋业看广东。广东制鞋业曾独领风骚多年,然而,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由于受原材料、成本、竞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制鞋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时期,受到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人工成本问题。随着广东的土地资源紧缺、人工成本的提高,原材料、能源、运输、财务成本都在增加,大企业疲于应付,小企业挣扎,中小企业利润从8—10%下降至2—3%,从鞋面到鞋底成本上升8—10%,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40%;二是缺乏国际营销网络。与同是制鞋基地的浙江温州、福建泉州等地相比,广东鞋企超过70%以上都是以加工贸易方式(所谓的OEM)组织生产、销售,缺少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渠道。何会长认为,广东制鞋业是“成也外贸、败也外贸”。广东制鞋业缺少品牌和自主创新研发,面临生产危机甚至生存危机。在内销市场上无自主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够,对内销的市场规则不够熟悉,很难打开销路;三是国际贸易壁垒。当前,美国、欧盟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鞋类产品实行贸易壁垒,欧盟的反倾销法案虽然已到期,但其对中国鞋类产品的安全检测却进一步加强,千方百计打压中国鞋类产品的出口;四是专业性人才缺乏。广东鞋业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行业专业人才缺乏;五是产能过剩、企业规模小。据初步估计,广东制鞋业产能过剩达30%以上,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内部无序竞争,资源损耗严重。

                        成也订单败也订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广东制鞋业外贸订单大幅减少,导致了一些中小鞋企破产倒闭。维持下来的企业利润也被压缩。据何会长透露,如今OEM利润下滑幅度很大,以前在美国市场卖到100多美元的女鞋,代工厂家还能赚到5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后利润下降了10%。何会长表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直接影响着广东制鞋业的发展,制造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广东制鞋业的竞争力正在减弱。但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压力,广东制鞋业仍保持快速增长、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从海关出口数据看,2011年1-7月出口鞋235亿美元,同比上升21%,广东出口84.2亿美元,同比上升24%,占全国36%,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从出口量看,全国上半年出口61.1亿双,同比上升9.2%,广东出口25.6亿双,上升4.8%,占全国41.9%。从7月单月看,全国出口值同比上升17.9%,广东上升16.9%;从二季度单季看,全国与上年同期比上升21.4%,与一季度比增幅15.2%,广东与上年同期比上升24.3%,与一季度比增幅10.6%。出口量值仍保持上升。

                        广东鞋业厂商会会长何贵玲女士表示,面对压力,广东的制鞋企业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经过20多年的积累,广东已成为全球性的鞋类商贸中心与制鞋材料供应中心,产业配套完善,原料采购成本较低,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拓展能力;但广东的制鞋业贴牌多、自主品牌少、产品附加值不高,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现代物流、电子交易发展相对迟缓,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用工荒、用电荒”等问题突出。

                        何会长还说,不利因素对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影响较大,对几大制鞋产业集群影响较小;对小厂影响较大,对大厂影响较小,但对广东制鞋业总体影响不大,整体呈现增长和结构优化态势。生产管理落后的企业将难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退出制鞋业,善于配置资源、注重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得到生存和发展。

                        迁移:内迁还是外移?

                        纵观当前广东鞋业市场,曾经的鞋业先天优势现在已然演变成了发展的短板,在代工利润大幅度降低的今天,广东鞋企、协会和政府都在思考广东制鞋业的出路。是从单纯的来料加工变身为自主品牌,完成转型;还是另找一个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的地方,实现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在利润空间普遍缩小的状况下,“珠三角”企业面临着痛苦抉择。

                        伴随着土地、人工及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已有很多鞋企纷纷转移鞋类厂区,向内地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较低的地方迁移,借以最大限度节约成本以维持利润率。当然了,也有不少鞋企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亚等地。由此可见,产业转移力度逐步加大。对于目前产业转移,何会长表示,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转移无疑是鞋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向。但是产业转移非一蹴而就,大规模全方位转移需要较长的时间。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中西部和东南亚地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和条件。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流、人力资流、产业链资流等要素外,政策情况、认识观念也对转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会长告诉我们,鞋企最需要的是设计研发、零配件以及物流服务业的配套,而转入地在这方面的条件很难完全具备。鞋业目前较为成功的是江西赣州华坚鞋业及宝城江西上高裕盛鞋业,其他鞋厂大都还处在磨合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目前,大部分内迁鞋厂还属于加工场的性质,主要以鞋面加工为主,其他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仍然放在广东。 

                        上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莆田市金茂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福建省仙游县郊尾镇圣岭工业区 电话(Tel):0594-7378010 传真(FAX):0594-7378007
                        大众彩票购彩大厅